第七届华人公共管理学者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6月30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华人公共管理学者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等高校的230余位学者,围绕会议相关主题,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畅谈公共管理的中国经验与全球议题。
此次论坛聚焦了“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城镇化与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与管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区域创新与政策创新、卫生管理与政策、社会风险与治理、土地利用与发展、数据与网络治理、协同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等21个主题。
南京大学教授童星提出,当下要消除认知误区,拓宽公共服务的项目范围,健全公共服务的递送体系,扩充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他认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中,最能体现党和政府人民性的当数社会建设。“许多人都把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当成是经济建设问题,其实这是民生建设问题。经济建设考虑的是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产力的城乡协调和区域布局、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即可持续等问题,而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包括就业和收入分配在内,则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童星说,当前,社会建设的完整框架已经形成:不忘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目的;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动力,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坚定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做保障,以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评价标准。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里,旨在提供公共安全这一纯公共物品(服务)的社会治理将不断得到创新,旨在提供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准公共物品(服务)的民生建设将不断得到发展。实践呼唤理论,实践也推进理论,学界既任重道远,也前途无量。
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中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如混沌非线性等系统复杂性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复杂性科学的重要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海峰教授长期致力于运用复杂网络等理工科方法描绘分析社会关系、探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生计的可持续问题。他尝试把前沿学术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情境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对中国社会问题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合理的解释,从而找到科学的社会治理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在国际公共管理上的声音越来越强。
美国堪萨斯大学公共事务与行政学院教授何达基认为,只有尊重和明瞭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才能理解一个地方的体制发展和成败。他通过研究美国过去一百年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与绩效预算发展的关系,菲律宾、韩国、阿富汗的绩效预算发展, 总结了不同国家的经验,提出26条问题来评估不同国家或政府,在推行绩效预算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成熟条件。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军强表示,在新时代下,公共管理学科担负着总结中国发展经验,讲述着中国故事的使命。因此所研究的,可能关系到各个公共政策背后的学理基础。十九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到“为什么人的问题”的高度,提升到“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的高度,这在历史上亘古未有。如何进一步凝聚民心、凝聚共识,形成建立在共同利益、共同文化价值观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的华人学者肩负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