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选大学、选专业还是选地方:基于匹配理论分析学生对高校的偏好

作者:杜宛忻宜 钟笑寒 2018-07-02 18:21

来源:《经济学报》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钟笑寒教授

摘 要

匹配理论证明,在公平的匹配结果下,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的偏好。基于这一理论,本文对2014年110所211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和学校特征进行回归,估计学生对高校的偏好,重点考察了学校的等级(质量)、专业类型和所在区域这三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对这三类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其中,对学校等级的偏好强度大于所在区域,而对所在区域的偏好强度又大于学校的专业类型。文科生(而非理科生)对于本地大学存在显著偏好。

关键词

匹配理论;高考;分数线;显示偏好

本文的理论依据是,在公平的匹配结果下,高校与学生的匹配所形成的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能够反映学生对高校的偏好,录取分数线较高的学校,学生的偏好较高。这一分析成立最关键的前提条件是,中国的高校均采取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指标。尽管近几年自主招生等制度的完善和推广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径,但是高考成绩依旧是普通高校选拔学生最主要的依据。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的高考区别于国外大多数高校的申请选拔录取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匹配制度,存在一个在不同高校之间可比的、反映学生对高校偏好程度的指标,即以高考成绩衡量的录取分数线。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如果将大学录取看成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教育市场,那么录取分数线相当于市场均衡条件下每一个高校的价格。由于任何一个市场的均衡价格都是由供求双方决定的,给定供方的供给(即录取名额),我们可以推出需求方的偏好特征。

本文从匹配理论出发,以全部211高校(军事、艺术、民族和体育类高校除外)2014年的录取分数线为依据,把不同高校看成是若干类特征的一个“组合”商品,从而评估学生对高校及其特征的偏好。本文重点研究高校的三类特征:第一,高校等级,即高校是否属于985、211高校等。高校等级是反映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校等级是国家或社会对于一个高校综合质量认定或认可的标志;另一方面,对于等级较高的高校,国家与社会的投入也会更大,从而形成一种促进高校质量提高的自我加强的机制。除了高校等级之外,我们还引入高校历史和排名等信息作为高校质量信息的补充。第二,高校类型,这里主要是指高校所设立专业的主要类型,分为农林、理工、师范、语言、政法、财经、综合等七类高校。我们希望利用这一信息,反映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偏好。反映专业偏好的更好的方式是直接考察各高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但收集这一数据困难很大,本文暂时不采取这一方式。第三,高校所在区域。本文按照传统将高校所在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进行考察,同时观察高校所在城市的经济人口特征的影响,并考察学生是否对本地(即生源所在地)大学更为青睐。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存在很强的地域关联性,同时中国各个地区的差异较大,上大学被认为是摆脱地域对于人才流动限制的重要途径。古代科举制度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就是这一愿望的生动刻画。

研究发现,学生对高校等级、专业类型和所在区域的特征都存在明显的偏好。学生普遍偏好等级高、专业“热门”、所在地区发达的高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偏好在强度上有所不同。我们衡量偏好强度的方法是,考虑在给定特征下,随着偏好序的上升,相应录取人数的累计百分数所对应的分数线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给定录取学生累计百分数下,高校等级上升导致的录取分数线的上升幅度最大,所在区域(或城市)上升幅度次之,学校专业类型上升幅度最小。也就是说,学生的偏好强度相对于高校等级是最强的,所在区域次之,最弱的是学校专业类型。具体来说,首先,当高校的等级从研究中的最低档次即普通211大学上升到最高档次“清华北大”,累计录取人数(不含本级)达到98%时,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增加幅度为15%。其次,当高校所在区域从东北部“上升”到东部,累计录取人数百分数达到47%时,录取分数线提高5%;若从所在城市来考虑,从38个样本城市中GDP最小的城市(拉萨)到最大的城市(上海),累计录取人数百分数达到91%时,录取分数线提高13%。最后,从分数线最低的专业(农林)到最高的专业(财经),累计录取人数百分数达到95%时,录取分数线上升7%。此外我们还发现,文科生对本地大学存在明显偏好。

这些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学生对高校的质量而非专业更为敏感,反映出人们接受大学教育的理念更为偏向于“通识”教育或基础教育,即注重大学教育对于人力资本的普遍积累,而不是作为进入某个专业的途径。这就要求高校把提高综合质量而不是突出特色专业摆在第一位。虽然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突出优势学科也许是更好的办法,但就满足学生(至少是本科学生)的需要而言,提高综合质量仍然是最好的办法。此外,学生对大学所在区域敏感度也较高,反映出中国的高端人才市场跨地区的流动性还较弱,对就读大学依赖性较强,这对加强人才跨地区流动(例如改革户籍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科学生对本地大学的偏好较弱,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进入大学是人才跨地区流动的重要途径。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对本地大学的偏好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就业途径依赖于本地的社会资本,就业面偏窄;这些可能说明中学的文理分科对文科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本文是第一篇基于匹配理论、运用高校录取分数线来研究学生偏好的文章,研究的方法具有开创性。虽然从直觉上,分数线反映了人们的偏好,但对于究竟是最高分、最低分(分数线)还是平均分是更好的指标,抑或采用分数线的排序(而不是绝对值)来代表这一偏好,实证研究者并没有定论,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相关的经验研究。此外,本文研究了“本地偏好”(home bias),在回归方程中控制了录取名额(供给变量),这些都使得本项研究更加严格和精确。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