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学者研讨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转型

作者:高莹 2018-08-25 1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首届“跨学科新古典学派”研修班近日在京举行研修班以“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转型——对古村落、古镇、老街区、老字号的探讨”为主题,多位青年学者共同研讨中国“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力图勾画“跨学科新古典学派”的学术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民族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继焦为研修班学员授课。本次研修主题进行介绍,认为无论是古村落、古镇、老街区或是老字号企业,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问题,其背后的大命题就是传统与现代关系。他结合自身30多年不同阶段的国内外调查经历,与学员们分享了治学心得和体会,并针对大家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题选取、文献综述撰写、分析框架建构等问题了详细说明和具体指导 

  张继焦在授课中着重对“新古典学派”进行阐释。他表示,在西方人类学中,存在着进化论、文化传播论、结构论、功能论、结构功能论等多个古典学派。近年来,经济学、社会学的发展带动下,中外人类学学科不断创新,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术界的贡献在于立足中国国情,结合西方理论,对中国发展作出了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既是本土的又是与西方相关的,因此被称新古典学派”其中的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认为文化转型的理论意义在于文化产生了新的功能和结构。例如,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的时期,即从农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过去和现在的关系,就必须关注文化在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针对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如何从事实描述进入到理论提升的问题,张继焦认为,学术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事实描写或批评阶段,而应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基于本国国情进行理论思考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理论、新研究范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不是局限于事实描述,建立起中国人的理论自信。 

  研修学员普遍认为,此次研修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对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张祖群表示,通过两天研修学习,他认识到在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历史梳理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怎样将具象研究转化为抽象研究,同时还要尝试突破研究范式。河北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杨波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村落传统,村社与信仰的关系、精神文化和社会结构制度的关系尤其值得年轻学者研究关注。 

  据介绍,此次研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都市人类学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协办。研修班为期2天,采取小班制,通过主题演讲和一对一辅导的方式进行授课。研修学员主要全国各高校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的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