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公共理性”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薛刚 2018-08-31 10: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政治学与社会学类

分享:

收藏:

政治哲学是公共阐释理论重要的实践领域。在公共阐释中起基础作用的公共理性,同样在政治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8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公共理性”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研讨会从公共性、实践性和规范性等方面,探讨了公共理性的内涵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作用与意义。与会学者围绕公共理性在阐释学、政治哲学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阐释学的推进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江在发言中认为,从强制阐释的“破”到公共阐释的“立”是一个逻辑演进过程。同时他指出,公共理性是阐释活动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而阐释又是一切学科为表达自身合理诉求的理性途径,进而凸显出公共理性在政治哲学中的基础作用与核心地位,并由此引发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忠桥以“罗尔斯的公共性理念”为题,梳理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变化,提出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追求绝对理性不同,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是正义问题,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正是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上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东晖认为,公共理性是理性公共使用的自由在政治领域的实现,但是对公共理性运用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却鲜有人追问。他得出结论,在所有理性事实中,制度事实构成了公共理性运用的事实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晏辉以“从相同意志到公共意志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为题,提出当代中国政治问题的核心是意志表达或政治表达,在此基础上,政治事实和基于它之上的公共意志必须具备正确性和正当性。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程广云谈到了治理循环中公共理性演进问题。他认为,治理本身与公共理性具有内在关联性,一方面,治理以公共理性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共理性又在治理循环(承认、对话、协商)中不断生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林进平以“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公共理性”为题,提出自由、平等、民主构成了西方公共理性的基础,但真正的公共理性只有在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孟建伟从中国阐释学角度讨论了公共理性问题。他认为,中国阐释学同伽达默尔解释学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立足于公共性,后者立足于个体性。前者从公共性出发,需要公共阐释,凸显公共理性,由此强调的是公共领域的阐释、沟通、交流、论辩、协商和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湘平从“事情”角度提出了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他认为,西方哲学研究的是“事”本身,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事都是事情,都有“情”在事中,由此,真诚先于真理构成了公共理性的原则之一。

清华大学教授李义天以“公共理性、公共阐释与公共时间”为题,探讨了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问题,他区分了阐释的六种类型,提出阐释的类型取决于阐释者的理性类型,其中只有依据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才是合理的阐释,认为限定理性只有在公共时间中运用才会成为公共理性。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维国探讨了人的公共性的现实依据和思想自觉。他表示,公共性不是对主体性的替代,而是解决主体性失衡的路径。主体性失衡需要公共性的思想自觉和实践彰显,真正的思想自觉一定是基于人的本真公共性自觉,即现实依据的揭示,以及通过制度机制的安排在实践中的落地。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