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从肚囊到舌尖的环境史:饮食与环境的关联

作者:刘晓卉 2018-10-31 16:19

来源:澎湃新闻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著名环境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曾说,“一切环境史始于肚囊”,一语道出了饮食之于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性。人类为了填饱肚囊,需要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作为食物,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首先将人类与自然界相联系。通过进食这一行为,人类将自然界的资源转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使自然进入了人类范畴。最初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史学家关注的是食物的生产和获取,无论是田间垄上的农业行为还是捕鱼捞虾的海上作业,人类食物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形塑吸引着环境史学者。同样关注旱涝丰歉、耕种技术、土壤肥力等问题,环境史自其诞生起便与农业史有着万千纠缠。在农业社会里,果腹的欲求将人紧紧地捆绑在土地上。农产品的产生需要自然力和人类劳动的共同作用,时节气象在农事中起到重要作用,“靠天吃饭”是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关系的写照。同时,人类开荒种田的行为也改变着自然,农事不但直接引发土壤水源的变化,连农业区周围的山林湖泽、虫鱼鸟兽也因农业活动而受到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人和物资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农业物种也开始了它们的跨区域传播。农业物种在不同文化和国家间的传播和交换导致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异域物种在某地本土化的过程也是该地环境变迁重组的过程。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杰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关注了新旧大陆间大规模作物交换对美洲生物多样性和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新大陆成为了旧大陆的“海外农场”,新物种在美洲的大量种植导致了美洲大陆诸多原有物种的灭绝和欧洲在生态层面上的扩张。近现代社会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逐渐降低,而对自然的伤害却也成倍增长。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品,正是这些具有极大杀伤力的化学品一度使本该鸟儿争鸣的春天异样寂静。现代工业化社会里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以大规模生产模式为主,为了延长保质期限、提高口感,生产商使用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且生产过程充斥着污染和浪费,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威胁。

威廉姆·克罗农的《自然的大都市》

不仅食物的生产影响着环境,食物的包装运输方式和最终的消费即饮食方式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我们的自然世界和人类自身。随着运输和保鲜技术的提高,食品行业向全国化甚至全球化方向发展,食物往往要经过精美包装和远距离运输才能到达消费者的餐桌,而食物包装和运输的过程又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产生各类包装垃圾,造成空气和土壤等的污染。相比食物生产和运输,最接近沃斯特先生所言的人类“肚囊”的是食物的消费。威廉姆·克罗农的《自然的大都市》一书中追踪了商品和资本在城市与乡村间的流动以及自然“商品化”的过程,他以小麦和牛肉等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为例,揭示了现代食物生产体系导致消费者与食物来源地及自然世界的严重疏离。克罗农还指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运输手段使乡村的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城市的消费市场,却使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经历了复杂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这些都会让自然环境增加额外的负担。

美国新闻记者迈克·波伦的《杂食者的两难》一书的问世进一步激起了环境史学者对于消费图景的兴趣,波伦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了现代人饮食选择的困境,消费者对于食物的选择关乎从动物到人再到整个地球生态的健康。食材从土地到肚囊的旅途一直未能与自然脱离干系,如食物生产一样,人类对食物的选择和消费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而影响现代社会食物消费的因素更加复杂,其中除了消费者观念的自觉变化,以广告传播为主要媒体的消费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饮食选择。

约翰·索拉瑞的《香蕉文化》是一部探索食物消费与生态变迁之间关联的佳作,索拉瑞在该著作中将美国国内市场对香蕉的消费与中美洲的香蕉种植联系起来,讨论了美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文化对中美洲香蕉种植地在生物多样性和权力关系等方面影响,在跨国的语境下探讨饮食的生产和消费的生态和社会影响。20世纪早期,一些总部在美国的香蕉公司将中美洲的大片雨林变为单种栽培的种植园,跨国香蕉贸易不断影响着中美洲的劳动力和劳动关系,也影响着当地的土地景观塑造。

迈克·波伦的《杂食者的两难》

约翰·索拉瑞的《香蕉文化》

环境史不但始于肚囊,且关乎舌尖味蕾,而人类的味蕾和饮食偏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养成和文化的建构。首先,人类的饮食习惯与民族文化传统有直接关系。同一族群的人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正因如此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农业土地景观。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食品的选择更是受多重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消费观念也日新月异,时下营养科学的新理念、饮食风尚、食品企业的宣传以及消费者对价格、环境、个人身份等因素的考量都影响着人们的饮食选择。人类的饮食偏好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农业土地景观,而土地景观的变化有着重要的生态影响。一块土地种植何种农作物不但依赖于土地适应情况、其他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也要看食物市场的需要和所供给的消费者的喜好。除此之外,食物也将城市和乡村相互连接──城市消费者的口味和选择影响着商品市场的供求,进一步影响着几千里之外城市腹地甚至更远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也要求环境史学者不单关注食物消费的物质层面,也考虑到影响食物消费的诸多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改善我们所生息的环境最日常最便捷的方式或许是改变大多数现代人无肉不欢、欲求不满的饮食方式。

食物的生产和消费不但改变和塑造着外界环境,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内部微环境──人类身体。人类农业生产对土地景观的改造也作用于人类自身,比如在一些区域修建灌溉工事和排水系统会导致蚊虫的孳生,遂使周边地区的居民感染疟疾等疾病。现代农业生产中所惯用的有毒农药和刹虫剂等化学品会慢慢侵入农业劳动者的身体,引起各种职业疾病,其中也包括癌症这样的不治之症,同时,入口之物的安全与否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环境史学者琳达·纳什在《绕不过的生态学:环境、疾病和知识的历史》中阐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土地景观变迁之间的联系,关注了石油化学体系的主导下加州农业景观的变化对农业工人和农产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大规模生产为特点的现代食品工业制造出大量食品添加剂和卡路里含量高而营养价值低的食品,这些过度加工的食品威胁着人类健康。特别是快餐行业在20世纪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导致现代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糖尿病、心脏病等饮食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正如纳什所言“人们在使土地变得工业化的同时,土地也使人们的身体‘工业化’”。人类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其自身也被环境所改变。即便将人类中心论放置一旁,人类身体也是其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部分,人类身体的纯净和健康亦是整个生态系统完整、正常运作的必要一环。

琳达·纳什的《绕不过的生态学:环境、疾病和知识的历史》

饮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学家和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领域,食物被人类赋予各种象征和仪式意义,然而它却也是填饱人类肚囊、关乎人类存亡的物理存在,不但沟通着外部的物质世界与内部的精神世界,也连接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人们的日常饮食不但是人们阶级、族裔、国别等身份的象征,也影响着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疾患健康,作用于我们生息的环境。食物的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环境和人类身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关联值得环境史学家继续探寻。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