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
伴随《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推出,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迈入了加快建设进程的新阶段。为扎实推进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本文基于14所高校23位专家学者9月22日在“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武汉会议”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对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困难挑战以及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进行整理和梳理。
什么是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
多位学者表示,从建设的导向、目标和支撑等方面着眼,能够有效理解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深刻内涵。
首先,学科发展是一流学科的建设导向。“双一流”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开始更为重视学科的发展。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孔繁斌认为,以往“985”和“211”工程的实施侧重于培育顶尖大学,而“双一流”政策实施之后,学科专业的发展导向愈发鲜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强调,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政治学也面临转型升级,其导向是学科发展,核心是做好做精新的知识生产或原创研究。学科导向不仅意味着学校的资源更多向优势学科集聚,同时也鼓励学院学科之间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认为,院校学科之间应当建立一种竞合而非单纯的竞争关系。
其次,高端成果是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衡量一流学科建设水平,要看其是否能产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学科建设的产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端人才。孔繁斌以学校针对本科生提出的通识教育、针对研究生提出的严训教育为例,说明高校的根本职责是培养人才,需要守住人才培养的高水准、高要求。二是高端学术成果。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张贤明谈到,学术成果既要能够推动理论创新,又要保质保量,回应国家重大需求。三是高端社会服务。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谭安奎认为,大学应当注重立足本土,服务本地,为推动地方区域治理创新出谋划策。
再次,团队建设是一流学科的建设支撑。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团队予以支撑。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建认为,一个团队必须拥有优秀的学科领路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阳提出了组建一个优质团队需要的框架:一是具备远见、胸怀且学术研究能力过硬的学科组织者;二是提供学科支撑,积累团队成果的中坚人才;三是关心学科发展,具备较强社会交际能力的外联人才。传承性亦是一个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方盛举认为,学科发展不能追求“短平快”,而应当着眼长远,薪火相传。
建设政治学一流学科面临的问题
当前,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在国际对标、合作机制以及治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水土不服——对接国际的困惑。一方面是达到国际化硬指标是否即“真正国际化”?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佟德志认为,为了对标国际,各个学校将SSCI文章发表数量,外教师资、国际学生比例等作为重要标尺,但学科在国际上的真实影响力是存疑的。另一方面是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如何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光斌提出,以往的政治学学科发展过分倚重对欧美政治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借鉴甚至照搬,国别研究中过分局限于欧美大国。而当前,中国政治学界应当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二,合力难成——协作机制的局限。当前,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合作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合作平台单一。燕继荣表示,如今,会议、论坛等是高校学科之间合作的主要平台甚至唯一平台,其发展存在重复性、低效性等问题,应拓展、建设多元互补的平台。二是资源流动不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认为,人才等资源的有效流动能促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流动的渠道包括短期访学、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
第三,运作低效——治理体制的僵化。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水平的治理,然而现阶段学科建设需要克服体制僵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评估体制的僵化;二是学校行政体制的僵化。
如何扎实推进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
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可以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群团战略、特色学科等四方面落实推进。
引育并举,研学相长,为学科建设夯基培土。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谭安奎认为,引进海外人才、选派教师出国访学、加强兄弟院系人才合作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做法。二是扎实专业基础教学和学术能力培养。桑玉成说,学科长远的发展在于学生,学生在学术上的精进在于专业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术能力的梯次提升。三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邓大才通过介绍“两个课堂、两个老师”的教学制度提出,学生不应局限于“书斋式”培养,可以依托田野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立足本土,对接国际,为学科建设确标、定锚。一流的学科建设意味着与世界接轨,在世界政治学界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推动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可资借鉴:一是基于优势资源,落实国际化。桑玉成提出,落实国际化首先得把握和对标国际的通行标准,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过硬的人才,“这是开展国际学术竞争的底气”。二是瞄准薄弱领域,做精国际化。杨光斌认为,中国政治学学术成果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且大部分海外研究集中于传统欧美大国,众多研究薄弱领域大有可为。
专业协同,规模效应,为学科建设聚力汇智。学科群的协同发展能够迅速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在校内学科的整合共建层面,桑玉成提出,要保证政治学大类下属的各个学科之间能够整合交流,另外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在校际学科的互动交流层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孙涛认为,高校之间尤其是同一地域的高校之间,实现学科共建大有可为。例如,在政治学方法论方面有特色的院系可以开放课程,兄弟院校学生通过走读、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学习,英国高校常见此模式。
谋划特色,内涵发展,为学科建设拓疆辟域。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特色开展学科建设并最终形成优势是实现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是基于地域特征,形成特色领域,以品牌谋优势。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平通过介绍学院在民族政治学领域的发展提出,学科研究领域不在全而在精,立足客观条件,开展辛勤耕耘,同样能够站稳脚跟。二是基于高峰学科,形成学科群团,以规模谋优势。邓大才认为,以学科统御资源,聚焦于高峰、高原、特色领域,融合跨学校、跨学科力量支持,能够有效形成资源和精力的集中,从而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三是基于学科前沿,形成新式成果,以方法谋优势。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介绍了“软科学表现、硬科学属性”的学科建设思路,认为对大数据、数据库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激发传统政治学研究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