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2018年“国际汉语教学与资源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研究、汉语教学模式、国际汉语教学标准及大纲研究和新媒体、新技术、新思维的应用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珣、张健、沈庶英、苏英霞、别红樱、王秀丽、张劲松等,中山大学教授周小兵,暨南大学教授郭熙,美国特洛伊大学教授徐弘,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讲师王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继华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郑州大学、美国蒙大拿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教学楼报告厅举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姜丽萍进行了会议主题的宣讲。
在研讨环节,学者围绕“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研究”这一主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珣认为,在未来汉语教学中,中国应当起到中心、基地作用。汉语教育的根本是学习中国文化,而国际汉语教学和教材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本土化发展,因此教师应尝试适应学生本土教育制度、教育环境、语言学习环境及当地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增加学习者母语及文化与汉语比对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纳和吸收汉语内容。
海外汉语教育的发展给当前国际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暨南大学教授郭熙针对海外汉语教育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海外汉语教学正在向低龄化发展,呈现形式、对象及教学资源需求多样化等特征,但教材总体上无法满足细节化需求,面向汉语高级班的教材仍然短缺,教学资源的供给侧调整势在必行。因此,国内高校应当打造更专业化的教材以适应海外汉语教育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适应时代和不同学习需求的网上教学资源库。
中山大学教授周小兵提出,应当提取现有中文语料库中真实语料的使用频率、常用搭配、前后语境等,为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提供资料,指导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言选取和内容选编。
随后进行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模式展示环节,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多名学者向到会代表展示了北京语言大学近年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成果。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健做了题为《北语汉语教学模式概说》的发言,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别红英的发言主题是《预科特色课程体系、教材及教学资源的一体化模式构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沈庶英的发言题目是《商务汉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苏英霞的发言题目是《汉语速成教学模式下的慕课建设》。
论坛第三个主题是国际汉语教学标准、大纲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秀丽以《我国外语与欧盟外语教学标准和大纲的对比》为题进行发言,美国特洛伊大学教授徐弘的发言主题是《海外汉语教学大纲与汉语教材编写内容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讲师王涛的发言主题是《视听说课程大纲设计研发与教学实践》。
最后,与会学者围绕大会第四个主题“新媒体、新技术、新思维的应用研究”展开了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继华以《资源建设中的科学、技术、工程思维》为题进行发言,日本东北大学博士赵秀敏的发言题目是《日本大学初级汉语Blended Learning的教学实践——利用智能手机的复习教材的设计和开发》,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劲松的发言主题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智能汉语语音教学技术研究》。
会议于当天下午闭幕,主持人梁彦民在总结讲话中对各位专家学者和海内外国际汉语教研机构的参会表示感谢,并希望各单位在今后的汉语国际教学研究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汉语教学及教学资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