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究竟是育分还是育人?
12月28日,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举办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于漪的这个问题成为本次研讨会上的热点话题。
2018年教师节前夕,于漪荣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次颁出的“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12月又当选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百名“改革先锋”。作为唯一一位来自基础教育界的代表,载誉归来的于漪保持着她一贯的低调和谦逊。
在研讨会上,于漪斩钉截铁地说:“我得奖,绝不是因为我个人,而是代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基础教育的1700万老师。这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创造教育人间奇迹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群体的肯定。”
来自全国15个省市600余位教育工作者会聚一堂,在研讨会上让大家讨论最为热烈的,便是“于漪之问”: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是育分还是育人?
在于漪看来,基础教育非常神圣,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有的课程都应渗透育人之道,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不只是传授知识。
她希望中国的教育把快乐还给童年,把健康还给少年,把活力还给青年。
同时,于漪还提到:“我们从小就应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产生热爱,激发他的兴趣、减少他的负担。但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全是外国的,一些专家特别喜欢用国外教育的一些术语、名词来控制我们的学科,导致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一天到晚就是为了要评先进,要通过各种检查,还谈什么育人?”于漪希望,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能有话语权,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
教师如何引领孩子走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于漪认为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宝贝,都是老百姓的宝贝。有了良好的国民素质,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实现。”学语文,实际上,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而是帮助建立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个人有了精神家园,选择了一条人生正确的道路,就会一辈子有内驱的动力。
于漪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退休后,她还写下了400多万字的教学论文,出版了《于漪全集》,成为新中国首部中学教师出版的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