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在热播,这部剧主要讲盛家庶女盛明兰如何成长为侯府嫡母的故事。剧中出现了小妾、外室、嫡母、继母等人物,这些复杂的关系产生了很多矛盾斗争,广大观众对盛家大娘子和林小娘之间的战争更是津津乐道。这也引发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就是盛竑算不算是“宠妾灭妻”?剧中体现的妻妾关系到底有几分真实?
盛竑算不算“宠妾灭妻”?
盛家父子俩都宠爱妾室,无视正妻,得宠的妾室借机打压正妻及其他妾室。不仅正妻的权益受到冲击,其他小妾也被欺压得死死的。从老妇人及盛竑的口中可知那位宠妾对他们伤害有多大,不仅过了几十年谈起来仍是一副惊惧的样子,而且老夫人的亲生孩子都被陷害致死,连一个子女都没有留下,只有庶出的盛竑受尽折磨生存了下来。按说他们都应该对妾室深恶痛绝,对正妻极为重视。可是碰到简单粗暴的王大娘子又着实让人爱不起来,于是盛竑遇到了真爱林小娘,一头陷入了温柔乡,老夫人尽管想帮助儿媳树立正妻的威严,却又因为是嫡母身份不敢过多干涉庶出儿子的事情,又失望于儿媳的愚蠢。于是盛家才因为妻妾之争闹得不得安宁:大娘子王若弗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碍于主君的偏疼对宠妾无可奈何,经常被气得火冒三丈;弱势的不得盛竑宠爱的卫小娘被宠妾陷害,遭到一尸两命的悲惨下场。
严格地说盛竑不算是“宠妾灭妻”,只能说宠的有些过头了,损害了正妻的尊严和脸面。但没有撼动妻子的地位,大娘子还是掌管后院的主母,外出接待都是她出面。盛竑的父亲盛怀中才算是真正的“宠妾灭妻”,宠妾竟然对嫡子嫡女下手,能力甩出大娘子几条街的盛老太太连自己的孩子都没能保住,可见她当时的困境是何等艰难,地位如何岌岌可危。幸亏盛老爷死得早,否则盛家还不知如何呢。大娘子虽然在筹办大女儿婚礼时短暂地被林小娘夺了家里的掌控权,但没过多久在女儿及老夫人的劝说下,权力还是回归到她的手中。有人宠妾宠到什么厉害的地步呢,想办法暗害嫡妻,或者把嫡妻休回家,扶妾室上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灭妻”。而盛家大娘子,出身尊贵,哥哥也是威风八面的人物,她是家族嫡女,身后有整个家族支撑,盛家家主绝对不敢休妻。所以她在剧中经常说“他又不能休了我”,这倒是实话。
剧中这些宠妾的嚣张气焰在真实的生活中实属夸大,几乎不可能,不太符合历史事实。在古代,哪怕男人再宠爱小妾都不敢在妻子在世的时候纵容小妾欺负妻子。只要脑袋没病的人都不敢明目张胆地走到这一步,除非他是打算与整个社会作对了。再说即便有这样的想法和胆量,国家也会对他施以处罚,他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礼教不允许
古代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天下之常道”。古代通过“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作为与“夫”阴阳相配的对称地位而存在,妻子的礼仪和权威必须保证,因为统治秩序不能轻易被打破,社会的结构安定仰赖于此。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模式,故而庙堂之上也标榜“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社会对妻子的地位、名分十分重视。这在礼教重重的古代是很好理解的——不忠情,无以忠君。隋文帝本来对高颎非常信任,有人诬陷他功高震主,对朝廷有异心,隋文帝直接把那位大臣处死了,然而,却因为一件小事,高颎就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被贬为平民。他的结发妻子去世了,皇后去高府慰问,被他对亡妻深厚的情感而打动,他说:“瑟弦骤断,唯斋居诵经而已。”意思是没人能代替妻子,我不可能再喜欢上别人了,从此就吃斋念佛、清心寡欲了。皇后感叹道:“真乃天下间难得的有情郎。”几个月后,皇后听说高颎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妾,并且已经身怀六甲,皇后认为不可能。直到小妾生下儿子,皇后才知道此事是真的。隋文帝认为高颎表里不一,辜负了他的信任,让高颎回家养老去了。表面上看高颎因为娶了小妾就被削除官职,实质是欺君盗名之罪。皇帝通过他对妻子的态度看出他是欺世盗名之徒,表里不一的人如何让人相信呢?所以不敢用他。
这难道是中国古代社会众多悼念亡妻的诗词出现的原因吗?哪怕自己身边有无数小妾、红颜知己,文人们在作品中都使劲标榜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左搂右抱、美妾无数的苏轼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词作《悼亡妻》,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渲染得无比动人,字字血泪、句句断肠,苏轼从而成为爱妻的好典范。元稹、白居易、陆游、纳兰性德等人都留下了怀念妻子的千古佳句,也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为何如此风流的文人只要表现出对妻子的情意就是好男人的典范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男人眼中,“妾”只能算是财物,不算人。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要三书六礼,必须经双方父母同意方可,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妾为“纳”,纳妾时给予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郑玄在《礼记》的笺注里注释道“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可见妾只不过是个物件。既然是东西,当然就可以任意买卖、赠送了。苏轼在每次贬官后都会把自己的小妾送人,其中有两个怀着身孕的都被送走了。以致于于后来有一个宦官和一个官员声称是苏轼的儿子。一次,朋友在苏轼家作客,相中了他的一个小妾,就提出用他的马换取这个小妾,苏轼同意了,但是这个小妾却不同意,十分气愤,就撞树自杀了。换马的不只是苏轼,李白也拿小妾换过马。
可见,在一个家族里,虽然共同拥有同一个丈夫,但妻是主人,妾是奴才,两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妾就算生了孩子,孩子的母亲也是妻。再则,做妻是有娘家的,而妾则没有,无论男人还是孩子,都不对妾的父家有任何义务关系。所以中国古代男人可以拥有许多女人,但严格上来讲这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制度远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形成,这在《史记》和甲骨文中均得到证明,西周将这一制度进行完善。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就专门约定,“勿以妾为妻”。汉代强调妻的地位绝对高于妾,汉代官员乱妻妾位直接导致被除爵。即便在皇家,也必须符合这一规矩。皇帝也只能有一位妻子,即皇后,民间称正宫娘娘,剩下的嫔妃都是妾。皇后无子,庶子继位也不能将自己的生母奉为太后,除非太后缺位。比如宋神宗死,宋哲宗奉高氏为太皇太后,神宗皇后向氏为太后,生母朱氏为太妃。即便高太皇太后死,哲宗彻底掌握政权,也没有晋奉生母朱氏为太后,因向太后还在。哲宗死后两年,朱氏也死,才被追为神宗皇后。
古代对嫡妻的维护是私有制确立后,为了保证私有制的正常传承而稳定下来的制度。毕竟如果无尊卑之分,那么私有制的传承很快就会无法保证,家族的繁衍和延续就会成问题。《春秋》中明确提到“诸侯无二嫡”,就是为了保证嫡出的唯一性。嫡妻只能有一个,只有她生的嫡子才是第一位的继承人,承继绝大部分的家业。所以,只要等级制度存在,嫡妻在古代家庭里就具有绝对权威,她的地位不能随便撼动。
制度不允许
历代统治者都有防止妻妾颠倒的法规制度,如果宠妾灭妻,会受到法律制裁。汉朝时期,“乱妻妾位”被明确规定成了犯罪。《唐律疏议》中规定了重婚的犯罪,“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如果女方被欺骗就不用受罚了。宋《刑统》规定:“妻,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婢妾虽经放为良,岂堪承嫡之重。律既止听为妾,即是不许为妻,不可处以婢为妻之科,须从以妾为妻之坐。”妻是管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主人,婢妾即便放归之后成为良人,也不能承担嫡妻的责任。法律认定妾为妾,不允许成为正妻。明清两代也不允许妻妾失秩,法律条款写明:“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
秦朝增加了续弦的正妻地位,如果妻子死了,续弦的那位享受正妻的地位。也就是说,即使妻子死去也不会将妾室抬成妻子。即便有人这样做,肯定也会被贵族鄙弃。北宋神宗时,就连续发生两起以妾为妻的案件。当时连续两任的宗令赵宗景、赵宗惠,都爱其妾,正妻死后将妾遣归,再以良家女身份娶为继妻。朝野不禁哗然,神宗于是下令斥责两位叔叔,判婚姻无效,遣归女子。革其宗令职务,勒令归省(禁足)。
宋朝消亡,古典意义的中国结束了。经过动荡的元代之后,自明代开始,民间一些男子在无妻或妻死的情况下扶正妾婢。《儒林外史》上严监生死前扶妾赵氏,《红楼梦》中贾雨村扶妾娇杏、贾琏扶正平儿等行为,说明清代延续了不禁止扶妾的规定。在皇家中也能够显示这些变化。明代开始,皇帝不仅可奉父亲嫡后为太后,也可以奉自己的生母为太后,虽然生母的地位要低于原皇后。如顺治是两宫太后,同治也是两宫太后。
但是,扶妾为妻也是有限制条件的。一是无嫡子。如果有嫡子再扶妾的话,妾出子理论上可能大于嫡子,这对嫡子的生存、发展都是不利的。二是被扶妾需是长子生母。然而,对于一般贵族世家,绝不会允许扶妾为正,只会重娶继妻。袁世凯的母亲因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尽管她在嫡妻去世之后就一直掌握家政,但自始自终没有扶正的机会。而袁世凯作为堂堂的山东巡抚,官拜一品大员,想把他的母亲葬入祖坟都无法做到。他的嫡兄坚决不同意,说是妾没有资格葬入祖坟。袁世凯只能忍气吞声,另买墓地安葬自己的母亲。
家族不允许
古代娶妻不仅是为了延续血脉,更是显示伦理纲常,而且为合两家之好。古代婚姻不是两个人,甚至也不是两个家庭,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因为妻子承担的是合两姓之好,结合两个家族,承担祭祀繁衍的象征意味。所以宠妾灭妻和休妻,势必会造成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前者也就罢了,只要妻子没被休,不出这个门,就是家务事,最多舅舅们上门劝一劝,不会太动摇什么根本。但是后者,就等于和自己的妻族闹翻掉了,助力变成了仇人,这完全违背了当初结亲的目的和意义。尤其是,门风严谨的家族,被休的女人哪里还有活路?每个家族都有女儿要出嫁,如果家族有被休弃的女子回来,其他女子的婚事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个仇怨结的就大了。
并且,如果宠妾灭妻或者休妻了,那么这个男子在得罪妻族的同时,也败坏了自己家族的名声,破坏了家庭内部的秩序,因此他自己的家族也不会同意,严重的可以将他除名。总而言之,后果很严重,只要有脑子的男人都不会走到这一步。
在严谨的豪门家族中,极为忌讳宠妾灭妻和休妻,说的残酷一点,古代豪门家族,即便夫妻矛盾极端到不可调和,或者妻子犯了非常严重错误,也是宁可当家主母“被”病死或者送去庙堂也不会休妻的,宠妾灭妻就更不会了。《知否》中大娘子后来受康姨妈的教唆给老太太下毒,差点害死老太太,明兰回来查证出大娘子是帮凶。这等于帮助他人谋害自己的婆婆,在古代社会这个罪恶够大吧,但是为了家族的名声也不能把她休掉。长柏回来后就让大娘子回老家祠堂为老太太祈福,为期十年,这样的决定也得到了明兰的认可,因为这已经是最大惩罚了。
所以说在一切为家族延续的前提下,古代的大家族一般是不会出现宠妾灭妻之类的事情,休妻更不可能。倒是那些暴发户、上不了台面的没底蕴的家族,才会出现宠妾灭妻、休妻的事情。真正的大家族如果做出这种事,那真的是离落败不远了!
《知否》的剧情和历史事实,也反映出女人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会里生活实属不易,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耐心和能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既哄得了夫君,又斗得了美妾,当然还少不了美貌和家世,这样才能在家庭、社会立足。否则甭管你的家族势力再大,也得不到夫君的真爱和他人的尊重,因为那就是一个以夫为天的时代。看看大娘子和明兰的遭遇就知道了,虽然盛竑和顾廷烨无法相比,但大娘子简单粗暴,愚蠢无能,也是她黯然收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