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如果“不讲理”,学术论文秒变工作总结

作者:姜汪维 2019-01-31 14:59

来源:微信公众号“经典新知生活”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如果没有深入反思和切身体会,可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于,如果有非常丰富和出色的基层经验,这种经历有可能遮蔽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

去年,我随导师课题组到某地社区调研。看到那些装帧精美、分类管理,文字内容总是整理成“一个中心、三个途径、四个措施……”之类的工作档案,我一下子联想到:基层社区干部原来就相当于学校的团委书记、辅导员啊。原来我过去十年间大量的时间就是干的这个活啊!

调研完毕之后,我们要分头写研究报告。写工作总结我是没问题的,写个研究报告也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像导师那样,能够在实证基础上写出学理来,我肯定做不到。

但是我们毕竟顶着“研究”的帽子,搞出来的东西不能像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总结。

后来,我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还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仔细阅读了相关类型的学术期刊和导师的相关著作,在此基础上,套用了相关社会治理理论把原始材料提升成带有一点学理性质的论文。

但是,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还是没有找到最根本的东西。这个问题也一直搁置在心里。

昨天博士论文开题汇报会上,导师针对某论文提纲说:

学术论文如果只讲“事”,不讲“理”,那就是办公室工作总结。

这句话使我有顿悟之感。记得有次上课的时候,另一位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入校以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我现在写的论文,一年前是看都看不懂的,更不用说写。他很惊奇:有那么大的变化啊?我当时说: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如果用导师的话来说,我的变化大概是:现在慢慢学会“讲理”了,不只是就事论事。不会讲理,那等于白学了。

2.

后来,有幸遇到人民大学马院的刘建军老师。刘老师可是思政领域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观点正好可以作为我导师观点的延伸。

他说,马学科的“理”,既不同于传统学术,也不同于西方学术。区别在于:

传统学术主要是史学规范,讲究对材料涸泽而渔的情况下,有几份材料说几分话,甚至于找到新材料,工作就可以算做完了;

西方学术主要是思想史规范,得讲概念、范畴、源流、思想谱系等等;

马学科学术最核心的东西是思考力,其实就是凝练概括的能力。

他开玩笑说,我们总是在鄙视链的最底端,但却是学术食物链的最顶端。别的学科都是一生一世、几点桃花,如果你能按照马学科的学术规范把它变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也算成了。

他当然不是说学术创新就只有这一种方式,而是强调: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凝练概括的能力。

 

他还举例道:

如果报刊约你写3000字,你要会写3000字的宣传文章;

如果期刊约你写8000字,你也要会写8000字的学术文章。

如果发言只准说一句话,你也要会说这样的一句话。

……

总而言之,学术研究既要讲事、也要讲理,学术训练最核心的是要锻炼运用自如的概括能力,而且是应对各种类型、各种情况的概括能力。

最后再加上一句,隔行如隔山。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如果喜欢跨界指手划脚,那结果必然荒谬!借用某相声演员的一句话,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最好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个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