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新时代·新格局·新赋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趋势与需求”为主题的第七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在京召开。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新时代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发展路径及趋势,全方位、多角度讨论首都历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更多可能性。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淼,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出席论坛并讲话。论坛开幕式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主持。
为进一步定位首都功能、发掘文化中心价值,体系化梳理城市美好发展的相关要素,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对此进行攻关。会上发布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报告》。
报告以“文化”二字破题,思考如何激活多元城市文基因,在传承、创造、发展的动态指标体系构建中,完成文明呈现与价值实践。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遴选出四项核心指标,分别为文化资源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涵育力,下设多个二级指标。
该体系建构的逻辑指导思想为“对标与达标”,即在文化中心发展目标上以伦敦、纽约、巴黎等世界文化中心为对标城市,以大量详实、权威的数据对比北京在各个指标上已有的成绩和待提升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为北京如何接近或达到领先城市的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该指标体系摒弃传统的简单数据比较或者概念叠加的数据主义倾向,意在通过客观呈现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现有标准,在比较中找到自身不足,从而建构更符合中国自身情况的评估体系,实现对城市气质的有效辨认。
课题组在吸取国内外相关文化发展评估指标的基础上,以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为对标,尝试建立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该体系以首都定位与人本理念为核心,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时以数理逻辑与价值判断为抓手,发现城市发展要素的相互作用力。
专家学者围绕“首都节事活动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发展比较及对北京的启示”“北京建设全球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历程与国家公共文化的首都担当”“北京城市中轴线与文化新空间”“首都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激活”等问题展开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北京的发展只有在京津冀大的战略前提下形成新的发展、强调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才能一步步接近“2050年变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这一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必须要从开展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框架研究、做好全国文化中心城市规划三方面入手。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李建盛认为,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历史建设和发展中最突出的成就,在北京城市历史进程中,他逐渐塑造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的城市空间。北京中轴线南北中轴的延伸,是一种城市的拓展,是城市功能的集中表达,以及文化空间的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