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小调查|你被诺贝尔文学奖安利的“宝藏作家”

作者:闫力元 2019-10-12 04:30

来源:澎湃新闻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学界最权威的奖项,每年的公布都会引来大量的关注,伴随着大量介绍文章的出现,一些相对小众的作家也得以为大众熟知。比如今年获奖的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她的作品在获奖后网上的销量达到了前一周的600倍。

 

你是否也有过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中挖掘作家的经历?你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发现过哪些“宝藏作家”呢?

 

Idealistic monkey: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精华》(我甚至记不清是不是这个名字了),这本书把1901年起所有的获奖作家和作品介绍了一遍。短篇小说附上了原文,长篇小说则是故事摘要。很小我就翻完了这本书,高中时如饥似渴地读西方名著时,还经常回去翻这本书,遇到故事摘要感兴趣的,就买来读。回忆起来,我对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通过这本书,遇见了许多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我记得纪德的《窄门》、川端康成的《古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加缪的《局外人》,还有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都是先读了这本书的摘要,然后才去找来阅读的。因为诺奖名气很大,所以有时候读完觉得很一般时,就会大为迷惑,“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得诺奖呢?”

 

 

 

 

约翰·斯坦贝克,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愤怒的葡萄》

 

 

当然,也有让我钟爱至今的作家。黑塞就是一例。最先读的是他最负盛名的《荒原狼》,惊诧于他丰富的隐喻、离奇的想象力和知识分子对于现代社会尖锐的反思。后来按图索骥,读了他早期的《在轮下》、《乡愁》,晚期的《玻璃球游戏》,早期黑塞语言充满了诗意,每一页都是一首关于故乡与成长的诗歌,田园诗般的浪漫与感伤深深打动着我。后期他的语言更加思辨,也更加深刻,阅读他的作品能感受到智性的愉悦。

 

 

 

 

赫尔曼·黑塞,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狼》

 

 

兔七七:

 

 

 

2012年的获奖,可以说让莫言一夕之间登上了顶峰,也把他的作品推到了大众的眼前。或许因为不喜跟风,起初我对他并无太多了解的兴趣。课程要求看了《蛙》以后,我对他的印象产生了极大的改变。《蛙》是个极其尖锐的作品,它有关计划生育的抨击在当今也少被提及了。我想若不是诺贝尔奖,他或许不会如此家喻户晓。他是个“泥沙俱下”式的选手,但他的作品绝对值得一读。

 

 

 

 

莫言《蛙》

 

 

张乐萌: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出炉时,我还在读高二,英语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听了鲍勃·迪伦的Blowin’ in the Wind,并让我们摘抄下歌词。我听到了这首平和轻快的歌中传递着强大的反战力量,开始关注这位不同寻常的诺奖得主。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而是一位摇滚、民谣艺术家,献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对他在歌曲与诗歌上的成就进行了褒扬。迪伦的创作朴实真切、平易近人,记录下他的生活见闻,表达出他对人事、对自然的深情凝视。“你能不能听到公鸡的鸣叫?/野兔跳跃着穿过公路/桥下的水绵延不息/这样幸福,正如看见你的笑容。”“窗玻璃上结满冰霜/还有每个柔软难舍的吻,那真切的感觉/即如今夜。”诗中有画,让久居樊笼的我们不禁羡慕起那样自在的游吟诗人般的生活。

 

 

 

食无盐:

 

 

 

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时还在读高中,那时确实没听过她的名字,尽管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在各种作文素材中已经频繁见到她的名字,自己写作文时,也不免闭门造车用了几次她的素材。

 

 

 

 

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上大学以后,特意找来她的书读。最开始读到的是《二手时间》,这本书关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普通群众巨大的心理变动和创伤。全书分为“启示录的慰藉”和“空虚的迷惑”两部分,前一部分关注红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理想毁灭前后巨大的心理落差,后一部分关注新一代人空虚落寞的心理,和为故国招魂的心态。

 

 

 

 

《二手时间》

 

 

确实如诺贝尔奖颁奖词所言,“她那复述写作法的作品,为当代世人的苦难与英勇树立了一座纪念碑”。我依然记得初读这本书时的场景,在地铁上,书页在嘈杂的环境里随列车摇摇晃晃,那些在大时代下同样摇摇晃晃的个体与灵魂深深震撼了我。

 

 

 

奥利奥之王:

 

 

 

每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备受瞩目,每一次“村上春树陪跑”都会再次顶上头条,频繁地被刷屏,反而使得我对于村上这个此前不怎么了解的作家产生了好奇,并且找到他的书读了起来。

 

 

 

在阅读完《挪威的森林》与《海边的卡夫卡》等书后,我感觉他便是我心中的“宝藏作家”。他的文字充满了日本独有的冷调的清新与蒙眬的哀伤。《挪威的森林》里,我总会想起渡边在接近尾声时说的那句话:“风的气息,光的色调。四季更迭,木月依旧十七,直子永远二十一。”他将孤独与失落用如此美的方式所传达,让惆怅以淡淡的方式深入到人的心里。同时,他故事的构思与编排也十分吸引人。例如《海边的卡夫卡》以双线叙述的方式,将两个冥冥之中关联却又各自拥有自己结局的故事统到了一起。他的作品拥有让人反复翻阅的魅力。

 

 

 

 

《海边的卡夫卡》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