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为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诺贝尔奖官方表示,三位获得者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应对全球贫困的能力”。
经济学是实用之学。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三位获奖者研究贫困问题的样本主要是在非洲和印度。但从消除贫困的实际经验和成效来看,人类历史上最成功消除贫困的国家是中国。过去40多年,中国共减少8.5亿多贫困人口,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相比之下,二战后成立的世界银行相继开出了诸如进口替代、结构主义等药方,也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制造产业和基础设施。但总体来看,从世行成立到2018年,如果去除中国的脱贫人口数量,世界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中国减贫实践的伟大成功,不仅非常精彩、生动,而且具有史诗般的世界意义,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其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经济学研究来说都是一座富矿。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的三位获奖者基本没有关于中国减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由于缺乏中国的样本,他们的理论既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也不能展示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恐怕只能算作“隔空喊话”。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工作呈现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直接瞄准目标人群,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切实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绩效和力度。这是减贫实践最有成效的理论。
可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是实践创新,又是理论创新;既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提出到落实再到形成系统,不仅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从中国的减贫经验可以获得如下启示:第一,强有力的政治意愿和政府承诺是减贫的根本保证;第二,减贫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综合性的发展政策和专门的减贫计划是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第三,减贫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府的意志、社会的关爱与贫困群众意愿相结合,才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果。
中国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穷落后到减贫模范,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中国减贫实践与经验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大的警示就是,中国的经济学界需要更积极地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总结好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背后的经济学理论逻辑,更好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要真正摆脱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与“崇拜”,尽快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能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