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0月26日,第十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在南宁举行。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数十位学者与会。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语言经济学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造福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的宏伟事业,处于“一带一路”结合部和交汇点的广西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一带一路”建设必然激发广泛的语言消费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广西、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语言消费主体和客体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语言政策、规划也亟需跟上新时代脚步。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院长赵蓉晖表示,在多语社会,语言多样性既是造成社会隔离的主要原因,也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活跃经济发展。对多语社会而言,语言服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使命,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之一。结合对纽约市的实地考察,她认为,纽约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语言服务系统,多主体参与、多方式结合,层次清晰,有典型的社会治理特征。语言服务已经成为维系该市社会运转的基本方式,是联系城市社会群体的纽带,也是拥有巨大发展前景的绿色经济领域。
“语言嵌入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广泛背景之中,语言技能体现为人力资本和个体创造价值的能力,语言交流沟通体现为一种社会网络的载体,语言交际符号系统体现为制度的社会构建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涛表示,语言的经济社会学意指以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的分析思想和研究范式考量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其演变又如何受到经济社会背景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一个可能的新研究路向,语言的经济社会分析可以有效吸纳语言和经济、语言和社会诸多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优势和优点,能够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和狭窄性,从而展现出这一研究路向产生的可能和发展的意义。
地方制度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相对而言,非正式制度,尤其是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语言特征,很少得到研究。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与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赵子乐提出一个研究框架——“语言开放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移民史角度探索语言开放度的历史渊源,以形成对于语言开放度的完整了解。他们认为,语言开放度反映的是外来者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开放度低的地区,语言障碍为外来投资者和外来劳动者带来的交易成本高;语言异质性带来的身份认同差异,也在较大程度上阻碍本地人与外来人在博弈中形成合作预期。“一地方言的开放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移民史的结果,一般而言,一地在历史上接受各地移民越多,语言开放度就越高,这便可以从一地的姓氏结构入手刻画出历史移民状况,并最终呈现出其对语言开放度的影响。”赵子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