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原本就是收获的季节。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拿到了这部46万字的《能源资本论》书稿,觉得十分欣慰与快乐。这部著作的两位作者,多年来一直在核能领域做领导和管理工作,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思考不断,笔耕不辍,陆续有研究成果面世,这部《能源资本论》是他们钻研最久、用功最勤、用情最深的最新研究成果,值得向他们表示祝贺。
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银川管理处的巡检人员对西气东输中卫气压站内的管道、压力表进行检查(2016年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该书付梓之前,我曾经对该书写过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从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未来走势看,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中国专家必然要将创新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世界。《能源资本论》一书展示了当代中国学者博学多才的开阔视野、通识中外的包容心境和长于思考的智慧风范。”任何一项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工作,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且在思维方式上要具有创新性。
能源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能源这一重大课题,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存在着各种观点甚至争议。这部经过两位作者近20年潜心钻研而成的《能源资本论》,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观点,从持续创造价值的角度揭示出能源的资本属性,并从历史的纵深论证了能源资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能量源泉,为所有关注能源问题的研究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作者在后记中说,他们在本研究中不追求完美,也不担心缺陷,而是更看重理论观点的新颖性和观察视角的独特性。本研究的新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颖的视角。作者从资本的角度看待能源,剖析出它的资本属性,就是可以持续创造价值。
二是新颖的方法。作者通过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概念和方法,经过近20年的思考和积累,形成了能源资本这个概念。比如,作者用生物学中DNA结构的四种脱氧核苷酸来类比能源资本的四种构成要素,非常巧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的研究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来诠释和演绎经济现象,使能源资本的研究得以开展,这是事物普遍联系法则和学科交叉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本书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一个理论创新,把能源资本纳入生产力的要素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要素理论。在目前通行的生产力要素理论中,除土地之外,自然资源和资本两个要素中,事实上都包括了作为自然资源的能源形态以及由能源资产转化而来的能源资本。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保罗·萨穆尔森的《经济学》,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到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把能源作为某种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而没有把它看作是资本。本书作者的研究认为,如果没有能源资本,其他生产力要素就缺少执行职能的动能。本书把能源资本纳入生产力要素,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第二个理论创新,通过对能源资本属性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能源资本的双因子干涉理论。作者对能源资本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解剖,发现它是由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平台和市场环境这四个要素构成的,它们类似于生物学中DNA结构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即四种“基因”,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能源资本独一无二的“遗传密码”,也就是具有持续创造价值的属性。
作者又利用统计学中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这四个要素中提取出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公共因子:驱动因子和约束因子。驱动因子主要影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约束因子主要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这两个因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生物学中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确保了能源资本具有内部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能源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基础。
第三个理论创新,在解剖能源资本DNA的“基因”构成中,通过分析人力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将劳动价值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统一起来。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资本是以往劳动价值的积累。人力是一种资本,它与劳动者紧密相联,两者一刻也无法分开,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不存在了,那么他的身上所携带着的资本属性也同时随之消失。
这正是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的核心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具有排他性,“除非得到我的同意,否则其他人不能无偿使用我的特殊能力”。人力资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创造价值是同语反复,无非是劳动的过程包括许多因素,除了可变资本外,也包括不变资本,同时也包括人力资本。从这个逻辑推理来说,劳动价值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就如同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一样,其物理含义是完全等效的。
说到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作者还做出了另外一个理论贡献,就是通过一个在公路上开车的巧妙例子,说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不可分割性。不变资本相当于发动车的“钥匙”,可变资本相当于这辆车所必需的“燃料”。如果没有“钥匙”即不变资本的投入,就不可能有“燃料”即可变资本的支出,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把车开起来”的这个结果即价值。
从“用不上”到“有保障”——共和国能源业发展成就巡礼: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因此,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互为依托的关系。只强调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而忽视了不变资本的作用,就不能全面、准确地解释整个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的价值创造机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创造剩余价值的思想,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都是十分重大的。
任何学问,到了最后都会归结到哲学的层面。本书“能源资本的哲学思辨”一章极具特色,反映了作者深刻的世界观与灵活的方法论,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长远与全局,给人一种历史的流动性和厚重感。由于能源资本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本书可以说初步建立起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今后完全可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本书中提出的一些新概念、新观点、新见解进行定量分析,或许有可能发现新的效应或新的规律。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读者的希望,更是作者的责任!(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