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邹韬奋,人们很容易想到如神话般崛起的《生活》周刊和曾拥有56家分支店的生活书店。《生活》周刊销量一度超过15万份,开创中国“杂志界新纪元”。而国民党将领白崇禧曾带着秘书路过生活书店桂林分店,看到人山人海还以为是观众在排队抢购某家戏院的戏票,结果秘书告诉白崇禧那是生活书店,人们排队买的是书报,不是戏票。
作为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韬奋出版奖、长江韬奋新闻奖至今仍是我国出版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亦说明今天人们研究韬奋、学习韬奋精神的意义所在。
今年是邹韬奋诞辰125周年。11月1日,上海韬奋纪念馆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了“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由邹韬奋长子邹家华题写的“韬奋研究院”同时揭牌。
11月1日,上海韬奋纪念馆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了“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上海韬奋纪念馆积极推动韬奋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在2018年开馆60周年之际启动了馆藏文献影印计划,已推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系列三册,将馆藏珍贵档案完整向公众披露,为韬奋研究提供了原始的不加任何遮蔽的鲜活史料。自2015年以来,纪念馆每年召开韬奋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已与复旦大学、韬奋祖籍地余江、兰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合作召开五届。今年在韬奋先生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第六届学术研讨会。
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研讨会上纪念馆与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挂牌成立“韬奋研究院”。双方将深入合作,有计划地培养韬奋研究人才,不断发掘和公布史料,持续推出教学和研究成果,建设全国韬奋研究的重要基地。
“邹韬奋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提到,邹韬奋和上海交通大学有着不解的历史渊源。从1912年到1918年,邹韬奋在交大的附属小学、中学和机电专业,学习了长达7年时间。2005年韬奋诞辰110周年,交大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外还出版了《韬奋评传》《邹韬奋年谱长编》等重要著作。
“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韬奋研究院,是韬奋精神在交大的重要延续,将成为韬奋研究中一个里程碑。”徐炯说,希望研究院的建立能更好地传承韬奋精神、推动韬奋研究,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表示,韬奋精神内涵丰富,其蕴涵的内核特质充分彰显了时代的烙印。同时韬奋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我们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挖掘韬奋精神的内涵价值,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挖掘和阐释韬奋对新闻出版及红色文化的贡献,更好传承进步出版传统和精神,本次研讨会以“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为主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约20位嘉宾现场交流了论文。因疫情防控需要,大会增设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场,通过视频联动,方便外地学者一同参与研讨。
研讨会的论文可分为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韬奋与抗战、韬奋的交游与通讯、文本研究及其他四大类。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的《邹韬奋:从大众文化、抗战文化到革命文化的引领者》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的《韬奋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对韬奋的精神内核、对时代的影响、对当下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周武的《生活书店的崛起与被难》是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9-1940》撰写的后记,不但结合会议记录详述了生活书店的繁荣发展和被查禁,还就这家进步书店如何在战时实现造货与发行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杨琳的《邹韬奋抗战期间的差异化媒介动员研究》探讨以邹韬奋为代表的民国进步报人在抗战期间的媒介动员活动,给当下相关从业者在新闻工作和舆论宣传中以启示;兰州大学教授李晓灵的《从“适之先生”到“胡博士”:邹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之研究》论述了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彰显了现代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终将分道言别的历史宿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丁景唐之女丁言昭的《重读父亲关于邹韬奋的文章》记叙了鲁迅致韬奋信件的发掘过程,以及韬奋在出版《革命文豪高尔基》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